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徕卡 M6 TTL 慕云版
徕卡的时代:
M3 M2 (黄金时代)
M4 M4-2 M4-P M5(无主之地)
M6 M6TTL M7 (众神黄昏)
M8 M9 M9-P M-E M-M (王者归来)
M240 M240-P M246 M262 M262-D (百年战国)
上面没有提及的徕卡M相机分为三类
第一类 CL 确实是M口相机,但是徕卡和美能达合作致力于小型化的一次尝试。不是徕卡M相机发展的主流。
第二类 M1 MD MDa MD-2 这四款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M相机,只是特种用途相机,没有测距,甚至没有光学取景
第三类 MP MP M-A 大家没有看错,这次不是笔误,我写了两个MP,严肃来讲 2003年推出的胶片MP根本就是借着 1956 年版MP的名义把M3部件移植到M6上的结合品,实在是不能算是新的相机类型。而2014年的M-A 就是在2003版的MP基础上去掉测光推出的产品(徕卡在玩1+1-1=1的游戏啊)
DIY自己版本的M6TTL
这次的主角是自己改装的M6TTL:1,黑色LEICA标代替原来的红色
2,用M3的金属卷片轴替换原来的轴
3,过片扳手更换成MP的并且过片行程改从180度缩短至90度 提高过片效率
4,测距系统中加入防眩光镜片
5,卷片锁定扳手和框线拨杆换成M3的
6,快门钮下方的缓冲垫片换成MP的亮色
工期3个工作日 一台慕云的M6TTL诞生了,当当哈哈 对了,重新做包装盒。全套的呵呵。(抱歉了我的一台单拨M3,一台胶片MP)
为啥选择该M6TTL呢,不是M7?我对电控磁贴不太放心(纯个人偏见)。我自己也从不用A档。全手动。不是M6? 或者说为啥不直接用MP?小盘的手感说实在的,实在是变动快门太慢了。尺寸太小不太适合男人的手指操作。用过限量版,定制版,现在想自己DIY的一把,真是感觉非常不错。改动的对象只剩下M6TTL了,其实她和M7的差别就是电控快门和A档。尺寸手感完全一样。
大盘的快门速度盘非常顺手,改动的目的其实也不是完全为了美观,很多改动都是为了更快拍摄。熟悉了徕卡胶片机之后,最大的心得是一定要得心应手,既然没有,就自己来。
搭配镜头 徕卡 50mm F1.4 pre-A
胶片 柯达 PORTRA 400
EXTAR 100
冲扫 C-41 手工冲洗 扫描 精益8200
来正式看一下定妆开箱照吧
“犹抱琵琶”的大盘M6
徕卡M6发布于1984年,M6可以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型号,一般中国大陆地区的徕卡用户比较习惯的把M6分为“大盘”和“小盘”。简单来说就是以M6的快门速度盘相对尺寸来区分,直观形象。“大盘”M6TTL本来对于“小盘”M6的突破在于加入了当时流行的自动闪光灯捕光技术。结果呢,徕卡M自然光拍摄为主,这个功能直到今天也没在M系列里有多受待见。
M6TTL的尺寸是138mm*79.5mm*38mm,仅仅比M6的高度增加了2.5毫米。多出的空间用以容纳电子部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徕卡的空间扩充是深思熟虑的,M7的电子部分依然容纳入了这个M6TTL的尺寸中)。另外一个改变是快门速度盘的旋转方向和曝光指示相同,但与之前的胶片相机速度方向相反。这很多徕卡用户反感。
从此,徕卡M相机向两个方向分道扬镳,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方向:M6TTL‘大盘’发展到M7一直再到数码M8,M9,M240。可以说TTL只是一块敲门砖,M6加入的测光功能也是探路石。徕卡在胶片相机电子化的大潮中终于情愿不情愿的迈出了一小步。
胶片相机在保持整体M家族设计风格及比例尺寸的前提下,逐步电子化:
M6TTL :借着闪光灯支援功能的加入,扩大相机身高。
M7 :再利用这个加大的空间加入光圈优先和电磁铁快门。
M8 :数码化
M9:全画幅数码化
M(TYP240):CMOS数码化
我们用事后诸葛亮的态度来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徕卡真是无论逆境顺境,走的永远是那么的保守:M6TTL和M7明明在当时就是一款机型,偏偏要将功能拆分,分开发布。也就是说1998年就可以实现的M(TTL+A+电控快门)胶片相机非要等到2002年M7发布才实现!2002年啊!数码相机大潮马上就要后浪拍前浪了!徕卡错失了宝贵为数码化准备的六年!
M8在2006年才发布,依然是1.3倍率CCD,不是全画幅!如果说CCD成品率低,导致了徕卡无法在2006年发布一步到位的全画幅版M8。但对胶片传统领域过分乐观估计则使徕卡又浪费了2002年到2006年四年的时间。
徕卡的设计团队在做什么?徕卡R系列的DMR思路!!!!就是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通过后背转换而完成身份变换!这在120画幅上不是什么新鲜思路。但在体积和操控感非常重要的135画幅上则证明是行不通的!
首先,对于徕卡来说 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在一个平台上切换时,总会留下对另一平台无用的部件和浪费的空间。
比如,胶片M机必须为可更换的胶片后背提供更大的体积空间,还要付出因此而带来的结构强度的损失。而数码M机要接受无用的过片扳手,回片扳手等等固化在相机顶部和前部无法更换的胶片部件。徕卡竟然当年想在M相机上两全其美。
结果R系列在2005年发布了DMR ,2007年就匆匆下马,错误的发展方向导致2007年徕卡R系列寿终正寝!
其实,R系列作为单反系列,握持感比M系列有先天的优势,而且没有家族外形比例的羁绊。单反体积做的大些,威猛些以容纳更多更先进的电子部件,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即便是DMR系统装在R8和R9上,也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胶片数码两个世界切换,也很符合相机是男人大玩具的属性(我就非常喜欢DMR系统)。也不能说R的绝迹是DMR负全责(徕卡开启了S系列)。但如果当年M系列走这条路,一定会死的透透的。想想当年M5的惨状(1975年全年出品量不到1500台!)弄得徕卡不得已又重新发布完全不算新品的M4-2。颜面尽失。请注意,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胶片时代。徕卡还算有余威。要是在21世纪初,徕卡M8走DMR的路线,徕卡连翻盘的机会只怕都没有了。
万幸,徕卡选择了正确的数码化路线。M9的发布让人们疯狂到什么程度?一机难求!让我们再来一把事后诸葛亮。大家都知道弯道超车的说法,或者说后发优势。徕卡的主要精力都在测距相机上,进入数码时代后,在全画幅数码的路线上,当时有那几家呢:佳能 尼康 索尼 康泰时 柯达 宾得 徕卡 。最后进入量产发售阶段,柯达和宾得就出局了。康泰时很快也退出了竞争(2005年)。2009年真正在市场上立足的全画幅品牌是佳能,尼康,索尼,徕卡。突然想笑,风水轮流转,徕卡在胶片时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被逐步边缘化。到了21世纪的数码时代,反倒成了仅剩的四强(佳能,尼康的运营能力 研发实力是徕卡根本无法比拟的。索尼自身的电子研发能力本就是强项,当时又有美能达的班底助阵,大有和佳尼争霸的势头),而且再想想就更有意思了!徕卡的全画幅是当时唯一一台无反全画幅相机,也是当时体积最小的全画幅相机(这项桂冠一直坚持到了2012年索尼RX1发布,但考虑到RX1是不可换镜头相机,严格来说,直到索尼A7系列2013年发布,徕卡M9才不算是最小的全画幅相机了。竟然坚持了4年!徕卡的主营方向从测距胶片时代直接过度到了无反测距相机时代,完全跨过了不擅长的单反数码时代(徕卡R设计台词:我是超市促销的赠品吗?太不公平了!)。M9的问世几乎可以和M3的问世相提并论。当然时代不同了,M9的时代是市场属于佳能的,不再属于徕卡。M6TTL可以说是徕卡M后来所有成功产品的开始。只是这个时间本来可以再早很多年。
“情非得已”的小盘M6
M6的开发其实就是在M4-P的基础上加入测光,并对一些功能进行优化的产物。测光的加入是M6的重点
M6‘小盘’顾及传统,几乎远地踏步的“发展”到MP,M-A。1954年的M3开始整个徕卡M相机的时代(胶片和数码)。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用家在二手市场上需找着M3的“双拨版”“单拨版”“百万号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M3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经典到极致的工业设计。138mm*77mm*36mm的完美尺寸。徕卡M的尺寸一直是围绕着这个数据做简单而谨慎的放大处理。现在各位手中的M-P的长度也仅仅是138.6mm。而违背这个尺寸定律的产品,结果非常的悲催:M5。长度 154mm !
徕卡设计的超越时代的成功在下面这份图纸中(绘制时还在20世纪40年代)除了没有框线拨杆外,像不像后来的胶片MP
即便到了1984年 M6发布的那一年,时隔30年,徕卡M6的诞生必须也要在这个体积尺寸当中:138mm*77mm*36mm。有时候完美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徕卡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就是把电子部分无论如何也要放到这个体积中去。一切都要像三十年前的那个历史的一天一样。好像流走的只有时间中的徕卡用户,而徕卡却在时间的王座中永恒!结果证明了,M6的成功。
严格来说M6和她同时代其他品牌相机相比,实在算不上出众。但这不妨碍M6的封神之路。现在徕卡M相机公认的经典作品:M3 M6 M9。很多人都说M6是徕卡大师的时代,我倒觉得是那么多的大师对徕卡M6的偏爱成就了M6。M6有一项记录保持,就是徕卡到今天为止最多限量版型号的相机。多的足以出一本专门谱系论述书籍了。但限量无法给予一台相机生命延续的力量。
M6总要走下去。前面说的大盘就是M6要走的路,我们也说过了,虽然有点慢,但结果非常的不错!按道理说,小盘M6就该完成使命,安享大家的膜拜香火去了。可不行啊,谁叫她是徕卡呢,不可以。为了安抚那么多用户对新产品的抵制。M6要重新包装一下,安慰一下大家。其实徕卡对于新机型外观的变动非常谨慎。看
样片的故事
今天的样片,咱中华古典范儿,自己C-41手冲(注意防护手套和排风,毕竟还是有毒的呵呵)。胶片之所以让我痴迷,在于她的色彩和层次感。如果说解像力清晰度,何必胶片呢,数码要好太多啊。有一些照片仅仅做了后期裁剪,我喜欢宽幅照片。
拍摄地点,天坛。感谢然儿对汉服的热爱和认真。作为汉族,我们对于民族传统的坚持亏欠的太多了。谢谢有你们对民族服装的坚持。拍摄时有外国游客频频礼貌的请求拍照,有大爷大妈的强势蹭拍,从他们的眼神我看得出,非常的喜欢在中国古典的场所遇见古典的她。但小插曲的是,保安大叔要求,停止拍摄。理由是穿普通衣服可以拍,穿古装不可以拍!上头的意思。真想@天坛公园管理方。我们一不是商业拍摄,二没有伤风败俗。三没有影响其他游客。管理方真是好思维啊。不可以穿古装拍摄!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行为是好笑又滑稽。本国大爷大妈的支持,外国朋友的欣赏,天坛管理方的粗暴。对比一下,我突然明白为啥中国文化在推广上中比不过日本甚至比不过韩国。我们不能说起自己的文化,就只是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啊。我们曾经也有汉唐军风,也有游园惊梦。说句玩笑话,也许孔子让给韩国很好,毕竟在韩国,孔老夫子还可以穿自己的衣服(苦笑)。不自重,要别人如何尊重。
无奈尺寸在450K之内,只能看个大概了。见谅。
小羊毛信用卡论坛www.xykym.com中国顶尖信用卡论坛优惠资讯分享平台 |